115布洛灣.JPG

train_0010火車話說1768夫妻檔同遊林美盤石步道之後,大家依然意猶未盡;於是在探親兼旅遊的推波助瀾下,104.10.14一行8人在一切無定案的「計畫」中,朝著東台灣出發…一起遛吧!

2015.10 (6).JPG 003台北車站.JPG 2015.10 (7).JPG

當天早上我們搭乘8點的自強號,經過2個多小時的車程便抵達花蓮。007夫婦是在地花蓮人,因此來到貴寶地,第一件事當然是來「拜碼頭」囉~伯父母親切地端出蘋果和自種的芭蕉招待我們,當晚還讓我們這些來自林口的「捧油」借住一宿呢,甘溫哦~

004花蓮車站.JPG 005花蓮車站.JPG 006花蓮車站.jpg 007花蓮車站.JPG

花蓮車站

而住家的對面就是基督教芥菜種會習藝所,習藝所是個社會慈善機構,坐擁青山綠地,也是個拍照的好地方。

008基督教芥菜種會習藝所.JPG

基督教芥菜種會習藝所

該習藝所的服務項目包括:兒少安置機構、社區兒少家庭服務、社區老人關懷、國外貧童認養等。

008基督教芥菜種會習藝所.JPG 012基督教芥菜種會習藝所.JPG 013來賓見面禮.jpg 2015.10 (31).JPG

右3:剛來到花蓮立刻來個見面禮

孫理蓮女士被稱為台灣「山地之母」、「盲胞之母」、「孤兒之母」、「麻瘋病人之母」。她在1952年創立「芥菜種會」,從當時台灣最需要的方面著手,幫助困苦疾病貧乏者,開啟了她深耕在台灣土地上的慈善工作。從關懷麻瘋病人開始,接續服務原住民、偏遠山區產婦、肺病患者、和烏腳病患等,設山地診所與巡迴醫療,首創原住民技職教育,幫助他們擁有一技之長,並鼓勵完成教育。在全國開設孤兒院和少年之家,給予完善的安置與教育,所幫助過的人近百萬。一生都為貧苦失依的人們需要竭盡所能地付出,為台灣奉獻達五十一年,生命最後也歸宿台灣,以82歲高齡,在工作中辭世。(以上資訊摘自網路)

figure60016小汽車.gif007平日會務繁忙難得回花蓮,中午特別與娘家的兄姐們於阿吉尼風味餐廳歡聚一堂;由於兄弟姊妹眾多,加上我們這群親親姐妹家族,因此席開兩桌好不熱鬧!

019阿尼吉餐廳.JPG 021阿尼吉餐廳.JPG 023阿尼吉餐廳.JPG

027阿尼吉風味餐.jpg 2015.10 (60).JPG 2015.10 (61).JPG

阿尼吉提供的是道地的風味餐飢腸轆轆的我們顧不得形象,紛紛大快朵頤一番直呼過癮~這是...湯蘭花(這是當然的話)囉!

2015.10 (56).JPG 028山豬肉.JPG 029窯烤雞.JPG 2015.10 (57).JPG

阿尼吉風味餐廳民宿

阿尼吉農莊民宿名稱緣自於民宿引進一隻206公分,號稱全球限量﹝gund﹞品牌的泰迪熊叫『熊老大』,在他轄下有大小不一,型態不同的熊寶寶近百隻,另外園區內也有一隻年紀堪稱祖父級的黃金獵犬名叫『阿尼吉』,因它是民宿主人平時生活的寄託,也是莊園中的焦點,因此才很自然的以此命名。

2015.10 (75) 038阿尼吉民宿.JPG 039阿尼吉民宿.JPG 040阿尼吉民宿.JPG

山與湖是這裡的主景,木瓜林區曾是台灣十大林場之一,就在阿尼吉民宿正後方,山中還有35公里的山地鐵道,另外,不到1分鐘車程、走路約5分鐘就是號稱東部最美的藍寶石「鯉魚潭」,騎自行車環潭是來此必遊。(以上資訊摘自網路)

2015.10 (50).JPG 030山豬.jpg 2015.10 (48).JPG 2015.10 (46).JPG

figure60016小汽車.gif此次來花蓮,007特地委請姑丈(表姐夫)帶領我們遊山玩水,於是在眾人茶足飯飽之後,隨即展開三天兩夜、計畫趕不上變化的花東逍遙遊。

053無名橋(猴子橋).JPG 043無名橋(猴子橋).JPG 054無名橋(猴子橋).JPG

無名橋(猴子橋)

在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須美基溪上游一座橋兩旁護欄柱,則置放四十二隻泥塑猴子,在台灣並不多見。

這座橋是廿多年前建在佳民村須美基溪上游,為什麼置放猴子?花蓮文史耆宿張政勝說,依據當地村民說,早期山上有許多猴子從山上跑下來在舊橋上覓食,建橋時,地方村民提出要求才建置,之後,真猴子看到許多比牠們塊頭粗大的假猴子,山上猴子再不敢到橋上覓食了,但也有一說,佳山基地興建後,飛機起降噪音嚇跑了猴子,才把猴子建在橋上。

046無名橋(猴子橋).jpg 047無名橋(猴子橋).jpg 050無名橋(猴子橋).jpg 058無名橋(猴子橋) (1).JPG

這四十二隻泥猴子,隻隻不同型,有的是單隻的猴王,有的是抱著小猴的母猴,姿態都是猴子的生活形態,尤其有不同顏色,有泥色、紅色、黃色、灰黑色等,許多遊客經過都會細細端詳欣賞一番,由於沒有橋名,一般稱為「猴子橋」,只有前鄉長黃輝寶立碑,有碑無名的橋。 (以上資訊摘自網路)

figure60016小汽車.gif記得大學時代,曾與三、五位同學從花蓮太魯閣沿著中橫公路健行到天祥,一共走了19公里,當時對於太魯閣壯麗的特殊景觀印象深刻!相隔數十年後今日再次舊地重遊,不知是否因近來遭逢颱風肆虐,我們行經的路段山色似乎不若已往翠有神,頗令人惋惜!

中橫公路

中橫公路台8線的東段,即是赫赫有名的「太魯閣國家公園」,最適合認識台灣最古老的岩石:變質岩,太魯閣獨特的V形峽谷,就是大理岩組成的。國家公園設有多條步道以及一條錐麓古道,是欣賞多變的變質岩岩質、紋路的最佳選擇。(以上資訊摘自網路)

 

059中橫公路.jpg 063銀線瀑布.JPG 066中橫坍坊路段.JPG

中:銀線瀑布 /右:中橫公路曾坍方的路段

太魯閣國家公園布洛灣

布洛灣台地是立霧溪下游的大型雙層河階,太魯閣語是「峽谷的回音」之意,此台地也曾經是太魯閣族人聚居的部落,現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成立管理站,並規劃成原住民特色園區。

110布洛灣.jpg

布洛灣分上、下兩台地,高度相差30公尺,下台地海拔約370公尺,管理站設於此處,提供民眾解說諮詢及遊憩訊息的服務,並放映多媒體節目,介紹太魯閣地區的開發和泰雅族的人文歷史。左側的太魯閣族工藝展示館,則展示太魯閣族人織布、籐編技藝的精美作品。

068布洛灣遊憩區.jpg 072金花石蒜.JPG 073布洛灣.JPG 079布洛灣夫妻樹.JPG

圖2:金花石蒜 /圖4:夫妻樹

由下台地步行至環流丘公園,可俯瞰溪畔、觀賞峽谷景致。而上台地則採委外方式經營,規劃為住宿及研習中心,有套房、會議中心及餐飲服務中心等。

080布洛灣.JPG 084布洛灣.JPG 089布洛灣.JPG 101布洛灣~山月村.JPG

因布洛灣台地為熱帶季風雨林生態環境、環流丘與河階地形,太管處特於此處廣植培育原生種台灣百合,每至四月,野百合盛開之際,迎風搖曳之姿,雅緻清香令人不禁沉醉其中。(以上資訊摘自網路)

085布洛灣.JPG 092布洛灣~山月村.JPG 093布洛灣~山月村.JPG 096布洛灣~山月村.JPG

姑丈~布洛灣 (5).jpg 姑丈~布洛灣 (2).jpg 104布洛灣~山月村.JPG 115布洛灣 (2).JPG

figure60016小汽車.gif輕鬆自在地遊賞布洛灣的山林之美後,我們繼續前往花蓮唯一的縣級風景區~七星潭旁的私房景點,觀賞海天一色的自然美景,順便捕捉落日的餘暉。我們沿著海邊在鬆軟的沙灘上漫步,一面吹著海風,一面聽著潮起潮落的浪聲,彷彿在欣賞一大自然的協奏曲!

134七星潭.JPG

七星潭

七星潭是花蓮縣唯一的縣級風景區,乍聽之下似乎是一個星星狀的湖泊地形,但初到七星潭,肯定會被那新月型的海灣給迷惑,又稱月牙灣的七星潭是個湛藍的礫石海灣,海灣的末端依著高聳的中央山脈,那幅山海邂逅的畫面讓多少人為此陶醉。(以上資訊摘自網路)

139七星潭.JPG 2015.10 (248).JPG 137七星潭.JPG

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七星潭觀海私房景點

figure60016小汽車.gif當晚由姑丈作東,請我們台肥海洋深層水園區附設的「662食堂」用餐。該餐廳目前還在試賣中,菜餚不僅色香味俱全,且價格實惠,同時兼具養生概念,實在是物超所值!席間大家開心地閒話家常、賓主盡歡,直至八點左右才打道回府…。

2015.10 (283).JPG 152_662食堂.jpg 2015.10 (289).JPG 153_662食堂.jpg

662食堂

662食堂係為海洋深層水取水達662公尺深度所命名。

幅員寬闊的花蓮環境純淨,一向以豐饒的有機農產聞名。662食堂餐點,除了運用海洋深層水蘊育的藻、蝦,魚作為食材,烹煮出「合時合食」的特色料理外,亦搭配主廚群挑選花蓮各鄉有機蔬果及肉類,如:吉安鄉的南瓜、豐田村的芋香、玉里鎮知名的櫻桃鴨及黑豬肉、瑞穗鄉的金桔等等,研製一道道味蕾幸福無負擔的餐點。

154_662食堂.JPG 2015.10 (293).JPG 156_662食堂.JPG 155_662食堂.JPG

158_662食堂.JPG 159_662食堂.JPG 157_662食堂.JPG 2015.10 (300).JPG

2015.10 (301).JPG 2015.10 (302).JPG 160_662食堂.JPG 2015.10 (303).JPG

為喚醒旅人的味覺,特以日式精細廚藝與台式手法烹調,兩者工序相輔,方可表現出海洋與沃土撞擊出來的原創味及海鮮鮮甜。(以上資訊摘自網路)

~ 待續 ~

精彩鏡頭

http://olivia2010.pixnet.net/album/set/18439122

 1-12楓葉.gif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liv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