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07977.JPG

move-36作畫.gif前不久公公交給我們一幅畫,這幅畫是他七月赴美時特地帶回來的。據說,這是名山水畫家傅狷夫先生送給他的,所以想將它裱框起來。

 

move-36作畫.gif老公說這幅畫現在說不定很有價值,起初我還不太相信(真是有眼不識泰山),後來憶蓉上傳傅教授的相關訊息給我,頓時有「如獲至寶」的感覺(可惜這幅畫不是我們的,嘻嘻~)!當下決定不要送裱,還是買畫框自己上框就好了…。

 

【傅狷夫教授的小檔案】(註)

傅狷夫,本名抱青,字「野客」,晚年稱「覺翁」,民國前二年(1910年)出生於杭州西湖畔,從小在鍾毓靈秀、人文薈萃的環境中成長。

「狷夫」原為其筆名,源出孟子:「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。」1937年抗日戰爭隨政府遷往內地,在四川巧遇傅抱石。傅抱青、傅抱石同是山水畫家,為避「傅抱石」之諱,遂改名為「狷夫」,終生沿用此名作畫。

 

蒼松翠竹(書法).jpg1970蒼松翠竹.jpg

蒼松翠竹/1970年(註)

 

1949年,渡海來台的前輩書畫家傅狷夫,對台灣壯麗的高山大海、阿里山的雲海煙嵐情有獨鍾,數十年身歷其境、寫生取材,開創以「裂罅皴」畫山石、「點漬法」寫海浪、「染漬法」染雲海,將傳統筆墨活用在台灣自然山水中,開創水墨畫新紀元。被當代藝壇讚為:最具有時代感與審美觀的「台灣山水代言人」,素有「台灣水墨開拓者」之美譽!

 

1977橫貫公路一隅.jpg 

橫貫公路一隅/1977年(註)

 

1979祝山雲海.jpg

祝山雲海/1979年(註)

 

1984海濤卷.jpg

海濤卷/1984年(註)

註:以上內容和書畫作品均摘自"新紀元周刊"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liv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5) 人氣()